#01
Sora爆火
卖课的先富起来
-
有关Sora的讨论,大概是近些天最火的话题了。
这是OpenAI继两年前推出ChatGPT后,又一个技术领域的重磅炸弹。
作为一个视频生成模型,只需要输入一句简单的话,Sora就能帮你生成一个效果炸裂的60秒视频。
从场景效果、真实度、连贯性来看,Sora生成的视频,对市面上Runway、Pika等生成的粗糙视频完全是碾压式的存在。
比如,输入一个女子走在夜晚繁华的都市,很可能出来的视频是这样。
一辆SUV行驶在盘山公路上,视频是这样。
还有像鲨鱼群在高楼大厦间游动、猛犸象在林海雪原上奔跑这样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情景,Sora都能做到。
在Sora团队新公布的生成视频作品里,甚至已经出现了多角度的机位。
有网友说:“听说时不相信是真的,播放后看不出是假的。”
美国旧金山投资人Zak Kukoff公开表示:未来5年一个普通人就能创作出一部电影。
千万别小看Sora“以假乱真”的本领。去年,奥斯卡影帝威尔·史密斯吃面的AI视频大火,Sora出现后,威尔·史密斯又发了一个自己最新吃面的视频,并配文:由AI生成。
可就在大家惊呼AI的能力时,史密斯才说,这实际上是他真实拍摄的吃面视频。
一定程度上,人们已经有些分不清AI和现实了。
许多大佬对Sora的出现赞不绝口。
埃隆·马斯克在Sora的一条样片下评论:“人类愿赌服输”。
360创始人周鸿祎更是成为Sora的忠实拥护者,他连发了六条视频,指出Sora将颠覆影视行业。
股市上已经做出了反应。
Sora推出第二天,图像处理、视频制作软件工具类公司Adobe,股价暴跌超过7%。
另一家做照片和视频销售的美股Shutterstock,市值一夜蒸发7000多万美元。
在去年经历了史上最大规模罢工潮的好莱坞,人类被AI取代的论调,再次传开。
但这些不影响生意人的快乐。
Sora刚出现,就有网友给出了利用Sora赚钱的点子,比如卖Sora的内测账号、收费制作AI视频、AI小说转视频、卖课教人如何使用Sora,以及开发Sora相关的网站或工具等等。
技术人员@艾逗比,就自己做了一个Sora文生视频网站,可让他没想到的是,网站扭头就被人拿来割韭菜收费了。
利用Sora赚钱最火的,是卖课。
“Sora专属提示词教程,限时特价999”
“Sora内测账号,只需299”
其中,最有名的是个叫李一舟的清华博士,人称“中国AI第一人”,跟Open AI创始人奥特曼(Sam Altman)齐名。
李一舟的AI课从去年就开始了,根据店铺订单量计算,他的《每一个人的人工智能课》,定价199元,去年一年卖出了约25万套,约5000万。
他还建了名为“一舟智能”的AI平台,学员可以在上面用文字生成图片,一张需要1万算力。购买课程赠“算力”,用完了需要充会员,价格最高399元/月。
难怪有人说:在中国,第一波成功利用AI挣钱的,是卖AI课的导师。
然而,一个基本事实是:OpenAI目前仅主要向一些设计师和电影制作人等特定人群提供Sora访问权限,并没有面向公众发布。
因此,很快有人骂李一舟是在割韭菜,并对他的课程开始打假:
课程质量很水、“一舟智能”疑似套壳ChatGPT、不是清华的理工科而是学的美术······
舆论曝光下,2月22日,李一舟用于售卖AI课程的微信小程序“一舟一课”被迫暂停服务。
但一个李一舟倒下,还有无数用Sora割韭菜的人起来。
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显示,目前与AI课程有关的投诉接近3000条,投诉理由大多是虚假宣传,课程质量低下。
最后连OpenAI官方的人都出来辟谣:没对外开放权限,大家别被骗了。
#02
中文互联网的创造力
全用来赚钱了
-
有一个神奇的现象是,中国互联网20多年,每一次新技术、新概念出来后,第一批赚钱的人,几乎都是卖课的。
近两年的Chatgpt、元宇宙以及再往前的区块链等等,都出现过这样的事情。
如果你恰好经历过近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阶段,那多半对2014年左右的一个现象记忆深刻。
那几年,在北京中关村的咖啡馆,随处可见大学毕业生拿着一夜做好的PPT,声情并茂地讲着自己的创业项目,在整个过程中,一大堆像“O2O”、“商业模式”、“羊毛出在猪身上”这样新奇的词汇从他们嘴里脱口而出,让人听得头晕目眩。
但就是这样的演讲,却有极大的可能获得动辄百万千万的天使投资。
这就是当年中国互联网创业大潮的一个真实缩影,人人开口闭口商业模式,“互联网思维”、“跨界”、“闭环”等概念满天飞。
许多人发现,两年前还跟自己一样的职场打工人,突然摇身一变成了互联网创业公司的老板。
正是那个疯狂的时期,让一个不成文的“铁律”在互联网行业传开——产品不够,概念来凑。
谁能讲好故事,谁能玩转“概念”,谁就能成为那个风口上的猪,把握那个时代的财富密码。
此后十几年,这个“财富密码”几番迭代和更新,变成了“共享”,变成了“自动驾驶”,变成了“区块链”、“元宇宙”,直到现在的ChatGPT、Sora、AIGC。
两年前,“元宇宙”概念的火爆,大家可能还记得。
一个名为《元宇宙第一课》的课程,尽管课程内容只是一些基础的行业报告、行业书籍,就敢定价688元。上线仅10天,累计收入近160万。
很多人现在还记得那套课程海报上的宣传语:“一次688,逐浪元宇宙十年”。
紧接着,“元宇宙房产”的概念又飞了起来,在现实房价中卷得无聊的人们,开始计划自己的“数字房产”,林俊杰花几百万购买的三块“虚拟土地”,一度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话题。
今天在AI领域发生的事情,和元宇宙像极了。
在短视频平台注册一个带有“AI”的账号,写上类似“AI咨询”的服务介绍,哪怕不发作品,也能收到很多私信。
ChatGPT刚出来的时候,知识星球上的一个博主,迅速建立社群,定价288元的社群,几天内就有上万人报名。
然而很快就有人后悔,因为除了能得到一个巨卡的Chatgpt体验账号以外,其余所能收获的,就是博主日常更新的Chatgpt行业动态。要知道,但凡会上网搜索,这些动态都能搜到。
各企业和大厂这段时间在AI领域的布局,也能从另一方面说明问题。
百度发布了生成式对话产品“文心一言”,短短一年,用户规模超过了1亿;
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成立了AI创业公司“光年之外”,被美团以20.65亿元的价格收购;
前搜狗公司CEO王小川的智能科技公司,成立仅仅半年,就完成3亿美元融资,阿里、腾讯、小米等都参与其中。
还有小米发布了首个AI大模型计算摄影平台Xiaomi AISP,OPPO也正式进入AI 手机时代等等。
当大多数人还处在“到底啥是AI”的懵懂状态时,互联网大佬们已经把你当做未来的“用户”之一,开始新一轮的资本扩张了。
1995年互联网在全世界刚刚兴起时,预言家凯文·凯利曾说:“好消息是,你将成为百万富翁;坏消息是,人人都会成为百万富翁。”
但事实一再证明,凯文·凯利可能过于乐观了。本以为带着“普惠”“利民”等基因而诞生的互联网,最终不过是让极少数嗅觉灵敏的商人,在短期内迅速积累了巨额财富。
就像Sora,是不是潘多拉的魔盒不知道,但一定是卖课人的神灯。
#03
无处安放的AI焦虑
-
其实,说到底卖课能爆火,反映了大众对AI有着急迫的了解需求,成为“韭菜”的背后,也无非是人们对AI的焦虑,担心看不懂,被替代。
影视从业者,大概是最焦虑的那批人。
不只是Adobe这样的后期软件制作市场,还有前端的科幻电影、3D游戏等相关领域,多半会最先迎来Sora的商业化冲击。
易凯资本CEO王冉表示,本以为最先被AI取代的,是那些重复的机械工作,比如蓝领、工人,创意工作者是最难被替代的,可事实却反了过来。
在凤凰网一篇“记录42个被Sora冲击的中国人”文章里,一个名为Qiuller的分镜师,刚在一个视频下指出“AI还无法解决画面连贯性”的问题并为此松了一口气时,2天后Sora就出现了。一众看热闹的网友跑到他的评论底下调侃:“Sora已经来了,颤抖吧。”
来自猎聘大数据研究院的《2023年度就业趋势数据报告》显示,相比2022年,要求掌握AIGC——“AI生成内容”的职位同比增长将近180%。
这种行业性的焦虑,卖课人最清楚。人们需要专业的讲解,所以李一舟们就贴上“清华博士”的标签,人们想要用AI赚钱,李一舟们就在产品的介绍里写上某学员已经利用AI月入过万。
占据付费人员很大比重的宝妈和职场新人,满怀期待地报了课程,结果发现,期待越高失望越大,想用AI提升工作技能的职场人,看似听懂了,却发现根本无处上手。想要手把手的深度服务?要么没有,要么私教3999。
其实只要冷静下来,就会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焦虑”,就说明事情还没有发生。
对于当下的Sora,OpenAI团队公开称:“目前Sora生成视频中可能包含不合逻辑的图像,混淆左右等空间细节,难以准确模拟复杂场景的物理原理和因果关系事例。”
举个例子,Sora生成的有关“人要饼干”的视频里,很可能是看不到咬痕的。
这可以解释为,把全世界的画面喂给AI容易,但让AI理解为何画面中的事物会以这样的方式存在,就难多了。
就像曾经的阿尔法狗击败了人类围棋选手,但它下棋的逻辑和人类完全不同。当年败给阿尔法狗的李世石就表示:阿尔法狗的某几步棋,看上去毫无逻辑。
回到Sora,如果有一天开放使用,一定会出现大量“没有咬痕的饼干”以及各种逻辑漏洞百出的视频。
更何况,一项新技术的应用,往往还受困于技术之外的因素。
以前几年的自动驾驶为例,谷歌自动驾驶团队为了测试车辆的安全性能,曾在内部招了一批志愿者,并告诉志愿者车辆性能不完善,仍然需要保持驾驶姿势,随时应对突发情况。可结果发现根本没人听。因为正常路况下,车辆自动行驶很好,这就让志愿者觉得很安全,所以干脆全部交给自动驾驶,自己该看视频看视频, 该睡觉睡觉。
这让谷歌团队明白一个道理,一旦自动驾驶技术到足够高的水平,乘客就会想当然地放弃驾驶。这时不管软件是否有风险,路况是否会遇到突发状况,驾驶员都不会保持100%的注意力。
Sora同样会遭遇技术之外的因素,就像已经有人开始担忧:“现实世界不存在了。”
如此看来,大规模商业化或者颠覆行业的话,可能言之过早。
国外几个资本大佬的动作,似乎也是一个信号。
比如,从来都要走在全人类前面的马斯克,退出了Open AI董事会。
Meta首席科学家,图灵奖得主Yann LeCun在前几天的世界政府峰会上,也公开表示不看好Sora:
“让我来澄清一个巨大的误解,从提示生成大部分看起来真实的视频并不意味着系统真正理解物理世界。生成视频和从世界模型中预测未来是两码事。可信视频的可能性空间非常巨大,生成系统只需输出一个样本就算成功。然而,实际视频的合理延续可能性空间远远较小,尤其是在给定特定行动情境下。”
前几年的VR、元宇宙,经历了从迅速火爆到无人讨论的尴尬过程。
有着“最适合发展元宇宙的公司”之称的迪士尼,在2023年砍掉了元宇宙部门。谷歌、微软、腾讯、字节也都在不断关闭VR的业务。
一个无法逃避的事实是,有需求就一定会有市场。有人会趁机举起镰刀,也有人会因为真的想利用AI来提高工作效率、学习一些技能而付费,比如用AI写文案,找图片,还有人把AI当成心理助手,通过对话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内耗,这是人类利用AI的切实案例。
普通人如何安放自己AI的焦虑?说到底,焦虑的本质是源于不懂,理性看待,擦亮眼睛,承认AI,也无需惧怕AI,这可能是当下普通人更需要的一种心态。